总机:15071111564 周一至周五(全天24小时)
手机:15002759507(全天24小时)
网址:www.worldmy.net
邮箱:340416359@qq.com
公司地址: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大道特1号国际企业中心
官方微信:
伴随着中国会展业的快速增长 , 中国高等会展教育近年来同样出现了“雨后春笋”般的高速发展态势 , 公办、民办以及国外高校齐头并进 ,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共同发展。
中国会展业高等教育的发展 ,活动策划公司认为: 为解决会展人才的短缺现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 , 作为一个新兴领域 , 会展师资如何培养、会展教育如何定位、如何看待高校教育和企业培训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中外会展教育的差距等问题 , 一直是困扰各高校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将在分析中国会展高等教育总体发展状况和特点的基础上 , 对会展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争议较大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基本看法 , 并对中国高等会展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中国高等会展教育发展现状与特点
从总体情况看 , 中国高等会展教育呈现出如下4 个主要特点:
1. 起步虽晚 , 但发展速度快。
2.教育的发展历史看 , 美国第一门会议管理课程于1978年在内华达大学饭店管理学院开设 金辉 ,2003 , 在展览界有较高知名度的德国瑞文斯堡大学会展管理系始建1986 年 , 而中国的高等会展教育最早开始于 2001 年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开设的展览设计专业。这意味着同国外相比 , 中国晚了近 30 年。但是 , 中国会展高等教
育发展速度之快 , 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资料显示 , 经过近5 年来的快速发展 , 目前开设会展专业或者提供与会展有关的课程的高校至少已经达到66 所 , 2004 年秋季招生人数在 3500 人以上丁萍萍 , 2005 。有关资料显示 , 2002 年全球提供会展课程教育的高校仅有150 所左右 , 其中一半在美国 刘大可 , 2003 。中国会展教育发展速度之快由此可见一斑。
3. 公办民办高校齐头并进 , 国内国外合作办学特征明显。从开办会展高等教育的主体来看 , 公办高校约占 3Π4 的份额 , 民办高校约占1Π4 , 当然也有“公办民助高校”以及“股份制高校”等其他形式。除此之外 ,“中外合作办学”的特征非常明显 , 来华合作办学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以及中国香港地区。在中国大陆的教育体系中 , 相对公办高校来说 , 民办高校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等具有更加明显的“市场导向性”。民办高校以及国外高校对中国会展教育的青睐 , 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会展教育比较乐观的市场前景。
4. 涉及领域宽 , 多学科嫁接。从目前已经提供会展教育的高校看 , 涉及学科非常广泛。其中占主体地位的有六大类: 1 旅游管理类 , 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广州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等; 工商管理类 , 如北京联合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等;
5. 国际贸易类 , 如厦门国际会展学院、宁波万里学院等;
6.广告学类 , 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 上海大学成教学院等;
7. 艺术设计类 , 如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上海工程技( )术大学等; 6 外语类 , 如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等。从课程设置看 , 目前各高校提供的会展教育中 , 主要以会议、展览的策划和管理为主 , 其次为展示设计 , 装饰搭建以及服务接待方面的课程提供较少。
8. 普通高校较少涉足 , 职业学院发展迅猛从提供会展教育的高校构成看 , 目前大约 80 %的高校为职业技术学院 , 招收专科学生; 普通本科高校仅占 20 %左右 , 而且华东理工大学、复旦大学等普通高校仅仅在成人教育系列招生。真正涉足会展教育 包括设置专业、提供系统课程 的普通本科高校目前不足 20 所 , 这些高校的会展教育大多数是从旅游学科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 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广东商学院等。表 1 是截至 2005 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校本科会展专业名单 , 共计14 所。
二、评判高等会展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本立足点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而且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半路转行”的情况下 , 中国高等会展教育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困惑。例如 , 课程如何设置 ? 教材如何编写 ? 理论如何与实践结合 ?国际国内如何接轨 ? 等等。那么 , 如何来看待这些问题呢 ? 以下是本文的一些基本观点。
1. 会展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完善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 , 不能急于求成。部分会展业界人士包括部分高校教师针对会展教材、会展课程设置以及会展师资等方面的问题 , 提出了一些批评性的意见 , 甚至有人认为个别教师有“误人子弟”之嫌。这些言论给部分高校和教师带来了较大压力 , 个别人甚至对上课和教材编写等工作失去信心。业界对高校提出一些批评性意见是有益的 , 关键是我们如何对待。如果我们能够积极吸收这些批评中的有益成分 , 并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 , 对中国会展教育的发展无疑是有利的; 当然 , 如果我们因此而丧失信心 , 可能就会对会展教育带来负面影响。作为从事教育的工作者 , 必须懂得教育发展的规律。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和完善 , 都需要经过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 , 会展教育不可能例外。
会展教育作为一个新兴教育领域 , 在我国仅有四五年的发展时间 , 不可能不存在问题 , 少数业界人士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看法是正常的。现在最迫切的问题不是讨论业界和教育界“孰是孰非”问题 , 而是讨论如何携起手来 , 共同推动会展学科建设问题。业界的实践经验 , 需要经过学者的理论化和系统化才能升华为“可教可学”的东西 , 传统学科的理论体系只有经过与会展实践的紧密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 会展教育要坚持“学以致用”, 但这绝不意味着“简单地迎合”业界呼声。会展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特征非常明显的学科 , 会展教育必须坚持“学以致用”的办学导向。但是 , 如何理解“学以致用”? 在这一问题上 , 高校教师和部分业界人士存在认识上的明显偏差。学校更强调“宽口径”的“学以致用”; 而很多企业更强调“窄口径”的“量身定制”。本文认为 , 学校不是企业的培训部 , 也不能替代企业的培训职能。学校的“学以致用”要立足于行业的发展 , 而不能简单立足于学生“技能的提高”。
学校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 , 教育学生要诚信、勤恳、敬业; 另一方面 , 要让学生深刻理解会展行业的发展规律 , 要学会思考; 还要教给学生处理日常工作的工具 , 如外语、计算机等。学校教给学生的是学习的能力和做事的方法 , 而不仅仅教会学生具体做某件事。当然 , 高校的定位不同 ,这些方面的侧重点会有所差异。一般来说 , 普通高校更强调“重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 , 职业技术学院更强调“重技能、重操作”的培养模式。在处理学校和业界的关系定位中 , 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但绝不是“学校迎合企业”学校一方面要从企业中吸取科研和教学的营养 ,另一方面 , 要走在实践的前列 , 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前瞻性的业务指导。
3. 要客观看待中国会展教育和国外的差距 ,不能盲目“崇洋媚外”。在很多学科领域中 , 中国和国外的差距非常明显。作为一种惯性思维 ,很多人在谈及会展教育和研究时 , 常常谈到国外如何发达 , 国内如何落后云云。实际上 , 就会展领域的教育和研究而言 , 无庸置疑 , 国内外是有差距的 , 但这种差距远远没有许多人印象中那么大。首先从会展学科本身的特点看 , 没有太多的“高、精、尖”学问 , 很多都是实际操作性的东西 , 易学易懂; 其次 , 从世界范围看 , 会展教育起步普遍较晚 , 美国、德国等起步较早的国家和地区的会展教育也大约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 , 会展学科体系同样不完善; 第三 , 从中外交流看 ,许多华人在国外知名大学从事会展教育 , 他们常常来往于国内外 , 国外最新的教育信息随时可以传到国内; 最后 , 从目前从事国内会展教育的师资状况看 , 大多数都是年轻学者 , 外语水平高 ,而且不少都有在国外考察、留学的经历 , 对国外会展教育有较深的理解。
除此之外 , 国内也有不少学者通过自身经历或者文献收集等途径对国外的会展教育状况进行过详细和客观的分析 吴承等 , 2004; 刘 德 艳 等 , 2005; 刘 大 可 等 ,2003 。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当前的会展教育 ,虽然同国外还有一定差距 , 但差距不大 , 盲目崇洋的观点并不足取。
三、对中国高等会展教育未来发展的5 点建
那么 , 中国会展教育的未来发展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 期望以下5 点建议能够给人们带来有益的启示。
1. 要谨慎看待会展人才需求总量 , 谨防在解决“需求不足”的过程中出现“供给过剩”。面对会展业迅速增长的态势 , 会展教育的发展更是“异军突起”, 目前已经达到年招生 3000 多人的规模。诚然 , 这种发展态势对缓解会展业的人才约束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 , 会展业毕竟不是一个“大行业”, 而且会展还具有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均衡状态 , 会展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总容量有限 , 尤其是展会组织环节 , 更是如此。所以在发展会展教育时 , 对总体未来市场前景的预测 , 一定要谨慎乐观 , 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 , 谨防出现“供给过剩”。
2. 学历教育要坚持“金字塔”型发展战略 ,不要盲目追求高学历、高层次。会展业本质上是一个“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 , 只需要较少的策划、组织与管理人员 , 需求量较大的是服务、接待、装饰、搭建、运输等工种。会展教育要与行业特点相适应 , 构建“金字塔”型发展战略。具体说 , 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 培养适应会展业发展的熟练工种; 二要适度发展本科教育 , 主要立足组织、策划、设计等专业; 三要少量发展研究生教育 , 主要立足于行业研究、教育教学等。
3. 各高校要结合各自的传统优势专业 , 嫁接会展学科 , 人才培养要突出特色 , 不宜贪多求全。会展业是一个高度综合性行业 , 会展产业链中涉及的不同环节所依赖的知识背景差异较大。例如 , 组展招展领域 , 主要涉及营销、管理、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装修搭建环节 , 主要包含设计、建筑、装饰等方面的知识; 服务接待环节主要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方面的知识。所以 , 高校在切入会展教育时 , 不要贪多求大 , 包揽一切 , 要根据自己的传统优势 , 找准切入点 , 突出特色。
4. 会展师资建设要加强校际之间合作、业界与高校合作以及国内与国外合作。师资状况是决定会展教育成败与否的根本。师资培养需要多管齐下 , 其中加强合作与交流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这里的合作包括三个层面: 一是高校教师之间的合作 , 主要是通过教学和教学管理经验的交流 , 相互促进 , 共同提高; 二是高校和会展业界的合作 , 旨在提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度; 三是国内和国外会展教育的合作 , 包括互派教师进修、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等 , 旨在促进国内与国外会展教育的接轨。
5. 要结合各高校实际 , 创新会展教育模式 ,不能循规蹈矩。在国外 , 会展教育模式多种多样 , 不同高校也各具特色。例如 , 展览教育比较知名的德国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 , 就采取了“定向培养、半工半读”的模式。在我国 , 尤其是普通高校 , 由于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等方面受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管制 , 会展人才的培养模式短时间内很难同国外接轨。但是 , 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创新的空间。
各高校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 ,活动策划公司总结: 采取不同学期课程松紧调整、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形式 , 通过创新授课方式、创新实习方式等措施 , 增加学生接触实践的机会 , 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本文原地址为:www.worldmy.ne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