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公司名片

总机:15071111564 周一至周五(全天24小时)

手机:15002759507(全天24小时)

网址:www.worldmy.net

邮箱:340416359@qq.com

公司地址: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大道特1号国际企业中心

官方微信:

当前位置:首页 > 

外媒加速挺进中国的有哪些?
发布时间:2015-05-29浏览: 字体大小[ ]

5月20日,《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创始人阿里安娜·赫芬顿在全球女性创业者大会上透露,《赫芬顿邮报》今年将入驻中国。同时,她也表示,“网站会把生活方式以及娱乐方面的内容带入中国,新闻部分不会进入中国市场。”

这一全球互联网大报早在2012年就已经筹划在华落地了,如此漫长的准备期,其实也是很多立志“全球扩张”的外媒缩影。

一.进击的巨头,哪些媒体踏上入华征程

赫芬顿邮报:焦灼等待年末上线

早在2012年,其创始人赫芬顿就表示该公司正与中国的多家报纸展开谈判,希望推出中文网站。当时官方说法是——中文网站的上线时间则取决于何时能找到合适的主编。

然而不知是不是因为主编难觅,“赫芬顿邮报”的在华落地计划搁浅了3年之久。直到最近半年,CEO吉米·梅曼和创始人阿里安娜·赫芬顿终于相继表态:一旦获得中国政府批准,赫芬顿邮报中国版将会在2015年末上线,且不会涉及新闻部分。

上线之日似乎近在眼前,但以新闻著称于世的赫芬顿邮报,被砍得只剩“八卦和鸡汤”,它在中国这片陌生的大陆会有怎样的表现,仍是未知数。

BuzzFeed:嬉笑打闹瞄准中国鲜肉

虽然没有公开宣布入华,但是BuzzFeed近期动作不小。年初在社交网络上轰动一时的“橘子哥”又有了后续进展:丢手机的Matt来华,BuzzFeed官微上搞图文“直播”;后来橘子哥受邀去了美国,参观BuzzFeed办公室,还上了艾伦秀……这一切都由BuzzFeed提供全程支持。—次丢手机事件俨然被BuzzFeed视作在中国打开知名度的契机。

进入相关搜索,你将会看到BuzzFeed美国版发布了“橘子哥”故事的中英双语版。此外,BuzzFeed最近一款“Cute Or Not”应用也推出了中文版,取名为“萌萌哒”,登上了苹果手表的小屏幕。BuzzFeed怪招频出,目标似乎直指中国年轻人。

Facebook:扎克伯格,一直很努力

Facebook宣称抢滩中国也不是一两天的事了。早在2007年底Facebook就开始为在中国开展业务进行布局,其曾以中文名“美国菲丝博克公司”在中国申请注册了60多个不同商标。同年,Facebook就还注册了.cn域名,但因扎克伯格拒绝另建新站而胎死腹中。

过去几年中,扎克伯格反复强调想把 Facebook 推进中国,并且他本人也多次来华。2014年10月,扎克伯格访问清华大学的消息在网络上不胫而走,交流会上扎克伯格大秀中文,并透露Facebook明年将在中国展开招聘。不过直到今天,进入中国对Facebook而言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美梦。

Netflix:抱国内视频运营商大腿

Netflix首席内容官Ted Sarandos曾在投资者大会上表示,该公司意图探索和进军中国市场。他当时表示,Netflix将单独开展中国业务,不会选择与中国公司合作。但近日,Netflix为与HBO等展开在华竞争,放弃了“独立入华”的初衷。据彭博社消息,Netflix正与华数、百视通洽谈合作,进军中国在线视频市场。

二.雷声大雨点小,媒体入华“难”在哪里?

外媒宣布入华战略那么多年,但真正落地又能做好的凤毛麟角。那么摆在外媒面前的几道难迈的坎到底是什么?为何媒体入华不看好者居多?全媒派总结了以下四大难点:

内容管制与风险评估的博弈平衡

外媒在华落地,远远不是“XX中文网”搞个中文版这么简单,评估风险筛选内容是必修课。《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于2002年1月推出。但在中国大陆,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的所有新闻的评论部分被防火长城封锁,13年以来都是敏感词。而《纽约时报》中文网干脆默默无闻。自2012年6月开通中文网,希望在快速发展、但难以驾驭的中国媒体市场寻找立足点,因此决定强化其数字业务。但至今为止招聘信息倒是发布了不少,内容上却并无大动静。

 

“加速”入华的外媒有哪些?

 

图为BBC中文网首页(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

 

“加速”入华的外媒有哪些?

 

图为BBC英伦网主页(http://www.bbc.co.uk/ukchina/simp)

同样为了规避风险,BBC中文网以及BBC中国版的头条也都以国际新闻为主,与国内政治相关的硬性严肃新闻难觅踪迹。

内容生产模式水土不服

国外新闻对众包模式习以为常,但在国内“众包”的土壤并不肥沃。以赫芬顿邮报为例,它具有新闻聚合属性,其内容构成是原创+投稿,本质上是一种PGC+众包的内容生产模式。它大量的内容来自于3000多位博主,而且他们的贡献是得不到稿酬的。虽然早在2005年就已经创办,但其采编团队却是2009年后才建立的。因此,众包式的投稿依然是赫芬顿邮报的老本。

假使在华落地之后,赫芬顿邮报拷贝在美国的内容运营模式。尽管目前他们表示不会将新闻部分引入中国,但即使只剩“八卦和鸡汤”,在没有稳定稿源的情况下,它的内容生产模式仍然难以为继。

图为赫芬顿邮报在Twitter上做众包新闻

输给中国模仿者?

外媒在中国市场除了面对文化差异带来的“水土不服”问题,也必须面临同质媒体的竞争。当红炸子鸡BuzzFeed就有一个有力竞争者——微在。后者立志做中国版的BuzzFeed,轻量化的内容符合国人口味,并且已经在国内打响了知名度。

 

“加速”入华的外媒有哪些?

 

图为微在网站

 

“加速”入华的外媒有哪些?

 

图为BuzzFeed网站

类似的清单体(listicle),相似的画风,相似的网站结构,相似的内容风格……市场不会因为BuzzFeed“被模仿”而同情弱者,也不看先来后到,只讲优胜劣汰。因此,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外媒必须让自己的内容更接地气更本土化,突出自家的特色。

独立 or 非独立?

从最初声称独立,到与中国公司谈判合作,Netflix的路是大多数外媒寻求在华落地的必经之路。声称“独立”、不愿受制于人的外媒最终难以跨过媒体管理这道坎。因此,我们看到Business Insider、Re/Code寻找合作伙伴,连当年被AOL收购仍要争取运营自由的“赫芬顿邮报”,也放弃了一贯的强硬,选择与国内媒体合作落地。外媒想在中国独立运营,看来真不是件易事。

三.进得来&做得好

扛过难关的成功“前辈”们

尽管入华之旅路漫漫,但总有些外媒另辟蹊径,或利用外交红利,或最大限度放大自身优势,或拉来强援,它们的案例或许能给那些誓要登陆中国的“后辈”们一些借鉴。

ABC:利用外交红利抓准时机

此ABC非美国ABC。今年4月,ABC(澳大利亚公共广播公司)借道SMG(上海文广传媒)曲线入华,其在中国境内注册的中文网站“澳洲佳”于9日正式上线,它成为第一个在中国注册门户网站的西方主流电视媒体。此后,ABC将与SMG在内容和节目制作上进行深度合作,还与中国16家电视、广播和网络机构保持联合制作节目的伙伴关系。

ABC凭什么能在CNN、BBC前进入中国的家家户户?显然单有SMG助推是远远不够的,更深层的背景是外交红利。澳大利亚阿博特政府上台后,澳政府一直在寻求加大文化产品出口,所以也有人称此次 ABC 进驻中国是“阿博特总理2014年访华的最佳成果”。

FT中文网:财经新闻优势+本土化报道策略

《金融时报》中文网自2003年上线以来,已经走过了12个年头。它定位于中国高端读者群,并凭借遍布全球的丰富报道资源,深入分析中国经济和全球商业具有影响力的重大事件,呈现出专业、国际视野的财经资讯。

FT中文网的本土化也是一大特色:本土专栏、特约撰稿、线下沙龙,增强用户粘性;新闻内容也全面本土化,并积极创新报道形式。5月25日,FT中文网推出首部沉浸式多媒体特别报道,运用多媒体(视频、图片、互动图表)与数据来实现直观生动的新闻报道。

Business Insider、Re/Code:携手腾讯精准落地

美国著名科技博客网站Business Insider和Re/Code落地中国的方式与众不同。2014年2月17日与12月31日,它们先后授权腾讯网为大中华区的独家内容合作伙伴。腾讯网独家享有内容的中文版版权。两家网站的优质内容,也将通过腾讯网立体化的媒体平台,推荐给更多关注全球财经科技新闻的国内读者。

Business Insider和Re/Code联合并借力中国最大的媒体平台,实现了精准落地。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媒体内容会通过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腾讯视频、QQ和微信等多种渠道传播,以达到传播效果最大化。 

友情链接

武汉庆典公司    武汉活动策划公司    武汉营销策划     武汉房产策划公司    公关活动策划公司

版权所有2012-2016 武汉省有道活动策划执行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you Tianxia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大道特1号国际企业中心 网址:www.worldmy.net 电话:15071111564 / 15002759507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